跳到主要內容

下班聯誼哪裡去?打造你的人脈

下班聯誼哪裡去?打造你的人脈


跟你同期進來的同事,為什麼業績比你好,升遷速度比你快?原因是下班之後,他努力的比你多,而且祕訣可能是,他懂得參加社團,只花最小力氣,就創造了產值豐富的人脈平台!


文/祝康偉 圖/黃建賓


2008年12月 Cheers 雜誌


下班後,你在做什麼?


是忙著約會、逛街、看電視、進修,還是留在辦公室加班,繼續當個沒日沒夜的「宅男」、「宅女」?


你可能不知道,當夜幕低垂,街燈亮起時,全省有 8,000 多個社團,以及不計其數的讀書會,正在某個角落如火如荼地進行。


其中,有的是商業聯誼,有的是專業分享,有的是興趣交流,有的則是純粹的學習,看似不同目的的聚會,卻都有一個共同的功能,就是提供了一個連結人脈的「平台」。


究竟這個「平台」有何神奇之處?


用最小力氣,建立最強人脈


著有《超強人脈術!》的日本個人效率管理專家本田直之認為,「人脈」是最強而有力的個人資本,除非你是天才,否則一個缺乏人脈的商務人士想要成功,幾乎可說是難如登天。


他強調,不論時機好壞,「人脈」這項投資始終是獲利最高的選擇,且一如投資應捨短期、取長期的道理,越早投資複利效果越大,建立人脈也是越早開始,收穫越豐碩。


但對一般上班族而言,除非本身有業務需求,否則每天只有 4 小時的下班時間,要談人脈的投資,憑一己之力,常常不得其門而入,且得利用公餘長期抗戰,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反觀社團這個「平台」,充滿了各種可能,不僅能夠舒壓、自我成長、跨業學習、互相提攜,更重要的是,在同一時間,聚集了群體的力量,只要把握相處的訣竅,就能發揮「槓桿」效應,以最小的勞力,獲得最大的人際關係成果。


既然如此,面對林林總總的社團,到底該參加哪一個,或是如何多種搭配,才會對自己的生涯發展最有利?


提升你的能見度和影響力


台灣三星電子人才資源處協理廖哲鉅的社團「經營術」,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40 歲的他,在 15 年的人資生涯中,歷練過光寶電子、矽統科技、台灣積體電路、廣達電子,一路從人力資源管理師做到今天外商電子公司協理的位置。


能在知名的高科技公司中順利轉換、高升,廖哲鉅除了靠自己的實力,主要的原因是,他加入了一個對的「專業型」社團。


這個社團,就是已有 16 年歷史,由一群外商人資主管創立,在人資界赫赫有名,擁有 2,000 多個會員的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 CHRMA )。


廖哲鉅回想,當初一踏入人資界,就加入這個團體,多年來透過許多課程與活動,以及人資前輩扮演「教練」指導,讓他學到職場不曾經歷過的經驗,幾經琢磨,眼界、功力自然大增。


除了分享、學習的功能,專業型社團另一個重要性在於具有菁英的磁吸效應,加入與否往往能決定你在業界的「能見度」。


以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為例,幾乎產官學界的大老齊聚一堂,包括國內前 100 大的上市櫃企業人資主管,以及中央、中山、中國文化大學等人資領域的老師都名列其中。


廖哲鉅指出,當一個新人進來,所有作為都看在這些人的眼裡,若你表現的可圈可點,自然會不斷的被引薦,而且協會裡常出現的「老師」,日後還可能變成你的主管。


例如,廖哲鉅在台積電擔任人資階段,現任宏達電子人資處副總的王冠軍就曾是他的頂頭上司,因為協會背景,平日默契十足,在合作愉快下,兩人轉移陣地到廣達電腦時,仍繼續維持主從的關係。


隨著社團將觸角伸往國際,成為亞太地區人力資源聯盟的要角,在協會中擔任國際事務委員會理事的廖哲鉅,也跟著水漲船高。


他幾次代表與國際性人資專業組織談合作,未來還會將最新的訓練課程與認證導入台灣,牽動台灣人資界的板塊,發揮自己在職場不曾有的影響力。


在工作上,靠社團「借力使力」,發揮自己最大的影響力,連照顧小孩也可如法炮製。


所以,下班後,廖哲鉅不僅是「台北市國語實小家長會」會長,還是「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會聯合會」常務監事,透過這兩個家長會的「平台」,因為大家都十分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在目標一致下,他很快地凝聚了包括律師、醫師、企業主、議員等各種專業人士,還進一步熟識台北市副市長吳清基,除了可以掌握趨勢與資源,更可隨時對核心的教育決策者提出諍言,影響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助你轉型挑大梁


廖哲鉅善用專業型社團,幫自己在同一領域提升高度,擁有 10 多年社團經驗的福邦證券副總經理王建文,則是靠以特定專業為主的商業型社團,將自己從資訊專家,轉型為更高階的管理專才。


從大學到研究所,念的都是資訊管理的他, 27 歲就當上宏福證券(現為國票聯合證券)資訊部副理。為擺脫「菜鳥主管」的形象,加速自己在管理上的架勢,首先,他投入了 40 歲以下菁英為主的國際青年商會,以訓練口才、溝通技巧以及熟悉開會的議事規則,並藉著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砥礪自己。


其次,為耕耘兩岸的實力,替將來可能的職場鋪路,他看準了中華工商企業家聯合協會(工商聯)綿密的兩岸人脈。


多年來透過與大陸各省的工商聯交流,並跟著社團參訪活動,王建文跑遍大江南北,也在邀請姊妹會來訪之際,認識了包括唐山市長等各省政商界的知名人物,在擔任 6 、 7 年的理事期間,不斷培養潛在的人脈。


而常舉辦免費演講,邀請的講者都是大企業老闆的中華民國企業經理協進會,因年費低廉,且會員多是程度相近的中階經理人,王建文便將其當作學習老闆思考、向上管理的養分來源。


至於成立 10 年,會員 500 多人,高科技產業背景佔多數,以培養專業經理人 CEO 為目標的行雲會,則是王建文投入最深的學習型社團。


因為行雲會劃分業務行銷、理財創業和管理專題等領域,成立了 3 個學習小組,深入探討不同的主題,他不僅從中補強財務、管理、行銷業務、人力資源等能力,甚至學會高爾夫球,還曾挑大梁擔任會長。懂得整合資源,發揮領導的長才,讓 38 歲的他更能勝任證券業副總一職,不被年齡與資訊專業領域所局限。


跳脫框架,尋找角色典範


若置身 40 歲以上,以企業主與專業經理人為主的社團,除了資源豐沛外,最大的收穫往往在做人智慧的領略。


同時參與士林扶輪社與美 好人生會的資誠企業管理顧問執行董事李潤之,穿梭在這兩個社團中,感受就特別深刻。


43 歲,常是會員口中的「年輕人」的他,在沒接觸社團前,因自己的財務背景,信奉「投資必定有報酬」的法則,總認為在社團無私奉獻的人,背後必有深沉的盤算,沒想到多年互動下來,發現這些事業有成的長輩,做起公益來當仁不讓,且毫不計較,讓他感動之餘,心胸也隨之擴大。


他指出,儘管自己身為專業經理人,也有一些人生歷練,但在職場交手的多是與自己思考邏輯相仿的人;到了社團,多是異業的菁英,他們不僅能夠幫助自己「換位」思考,還能展現謙遜的「高度」,無形當中,變成自己的角色典範,將自己帶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在社團裡當農夫,不當獵人


擔任行雲會無給職顧問已 10 年,看過無數社團新面孔的優奇生物科技董事長解建新提醒,儘管參與社團的優點這麼多,但是仍有人因觀念錯誤敗興離開,甚至在社團間流浪,從此視社團為畏途。他強調,參加社團最重要的不是急著認識眼前這些人,而是要思考如何讓他們認識你,因為真正的「關係」不是你認為跟他有關係,而是他想要跟你有關係!


著有《三財一生》、創辦賢能菁英讀書俱樂部的加薪主義企管顧問公司首席顧問管家賢十分認同這樣的道理。


他指出,很多人急切的想藉著人脈做生意,特別是一些業務人員,但社團裡最怕的就是這一類的「獵人」,他們最常出現的口頭禪就是:「你可以幫我一個忙嗎?」而不是「我可以替你做些什麼嗎?」


一旦忽略了交易的前提是「信任」,而非「認識」,在無任何貢獻之前,這樣的行為不僅徒勞無功,還會讓介紹你進去的人,被其他社友抱怨:「你怎麼介紹這樣一個人進來?」


反之,管家賢觀察,在社團裡最受歡迎的往往都是「農夫」的角色,他們的特質是默默播種,不問收穫,字典裡放的總是 "favor" 而非 "taker" 。


奉獻經營人脈的 4 個層次


不過,出於善意主動出手幫忙,固然是件好事,但不諳其中的學問,有時反而會幫倒忙而傷到自己。


因此,本田直之在《超強人脈術!》中提醒,不妨將人脈中的「奉獻」分為 4 個等級,依序行事,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他指出,第 1 個等級是貢獻有用的「情報」,包括報章雜誌的剪報、有趣的資料、電子報等,這種關係無須承擔任何風險,不必負擔任何成本,唯一需要的是平時持續做好自我學習。


第 2 個等級,則是找到適合對方書籍時,便買下來「餽贈」。這時無須餽贈昂貴的禮物,而是循序漸進較為妥當,以免讓人感到你「別有居心」而疏遠。


第 3 個等級,強調的是在提供情報之餘,還能依據自己的經驗,向對方提供因材施教的訣竅或建議。本田直之提醒,要做出這個等級的貢獻,除了要有較深的自我學習和經驗,還得對對方有相當程度的認識,並事先調查對方的需求,才不會招致反感。


最高等級則是替對方介紹對他有幫助的媒體、客戶、合作夥伴,或可以建立關係的企業、金融、法律顧問等。


本田直之指出,發展到這個程度的前提是必須長時間耕耘,且已相互提供多次貢獻,得到某種程度的信任,才能真正進入這個等級。「當到這樣層次的時候,彼此的人脈便會開始產生強力的作用,使得雙方都得以享受回報。」


最後,解建新特別提醒,社團是講究和諧的地方,各式各樣性格的人都有,通常較難忍受「刺眼」的人,所以過度積極的表現,或是喜歡招搖的人,不妨收斂一些稜角,學會豁達開朗,在人脈經營上,才會成為真正的贏家。


2008/12/12 11:39


http://www.cheers.com.tw/doc/print.jspx?id=40288ab21df02d3b011df1c3940334c2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綠色環保衛浴廚房水槽 - 育宏國際

育宏國際有限公司於1993年以雅松石之名成立,目前專精於設計及生產衛浴面盆、檯面臉盆、洗手盆、浴室櫃類、 廚房水槽 、洗衣檯及衛浴專用導水溝等配件,材質從早期膠殼人造石、實心人造石到100%MMA壓克力實心人造石(世界級材質),所有的產品皆可依照客戶的需求訂製。16年來,育宏對於衛浴廚房設備研發生產專業經驗,注入品牌精神,邁入高品質時代的最佳後盾,用在地台灣設計製造的品牌,行銷全世界。 育宏近年來研發出創新材質及嚴謹細膩的生產品質,100%MMA ACRYLIC SOLID(100%壓克力實心人造石)新質材新技術,是育宏品牌長期投入技術研發的結晶。因應品質要求,連生產設備都自行研發,原料的調配,期間歷經多次試煉與改進,為的就是堅持生產出好的產品,這是奠定育宏品牌競爭力的根本。 人造石材產業本身不直接消耗原生的自然資源、不破壞自然環境,生產方式不需要高溫聚合,也就不存在消耗大量燃料和廢氣排放的問題。取得原料來自於石材礦山開採,帶來70%以上的廢石料以及不飽和樹酯組合而成。材料質輕(比天然大理石輕25%左右)、強度高、厚度薄,並易於加工,拼接無縫、不易斷裂,能製成弧形,曲面等形狀,比較容易製成形狀複雜、多曲面的各種各樣的潔具,如浴缸、洗臉盆、坐便器等,且施工也較為方便,而於運送部分,比運送大理石更為簡單、重量也比大理石輕上許多。減少資源浪費,而且廢棄之後可再回收、打碎、再製作利用。 目前育宏國際有限公司在生產衛浴廚房水槽的技術及經驗,在市場上是數一數二的老字號公司,面對時代的變遷,挑戰也越來越多,因此在技術研發、監控生產品質、市場嚴苛考驗下,更不敢懈怠,也因為這樣的堅持,獲得日本東陶TOTO台灣廠肯定,代理生產製造,共同邁向高端品質,提供消費者優質生活最佳商品。 * 服務實例 * 育宏服務實例 產品 安裝實際照片 客戶評價 U-105 壓克力實心水槽 好清洗、不易卡汙垢可以與同級板材或是石英石做無縫處理。 100%壓克力人造石(韓國石)樂天石 拼接地方無接縫處理。整理美觀大方!! U-590 活動...

金屬中心「沖壓模具產業智慧製造示範場域」落成啟用

工業局攜手金屬中心,建置「沖壓模具產業智慧製造示範場域」,日前落成啟用,為產業發展模具智慧製造技術添助力。 台灣模具產業技術精良,品質與價格具有競爭力,為邁向智慧製造,經濟部工業局委託金屬中心建置「沖壓模具產業智慧製造示範場域」,以產品高值化、製造智慧化及管理數位化為三大目標,提供場域觀摩參觀、高值模具開發、零件代工、智慧製造技術輔導等服務,協助產業升級。 金屬中心表示,近年日、韓模具技術持續進步,中國大陸、泰國、越南等發展未曾間斷,我國除掌握現有技術與客戶,需持續精進模具開發與生產能力。在經濟部工業局的支持下,由該中心打造之「沖壓模具產業智慧製造示範場域」,全部採國產設備,包含伺服沖床, 自動化機器手臂 、3D掃描裝置等;同時發展雲端生產資訊平台、智慧虛擬試模與模具開發資料庫、線上模具監診等智慧製造系統,可成為產學研單位合作研發之據點。 工業局表示,該示範場域將擔任領頭羊角色,帶領台灣模具產業與機械產業組成「國家隊」,一起為金屬加工製造產業打「世界盃」,以爭取更多的國外訂單。而金屬中心長年深耕於模具產業,並擁有多系統整合技術,可根據客戶的特定需求,輔導廠商升級轉型,將以最適化的解決方法和創新服務營運模式,促進台灣模具與機械產業再創高峰。 新聞來源: 工商時報

中美貿易戰對台灣經濟的利弊分析

隨著今年(2019)5月初川普總統的變臉,中美貿易戰再度緊鑼密鼓,美國對中國2,000億美元輸美產品的關稅,由10%提升至25%,中國方面也不甘示弱,針對美國的農產品、酒類產品課徵關稅。以台灣的中間財,生產的代工體系模式,參與國際供應鏈程度甚深,很難躲過貿易戰的流彈衝擊,包括貿易量下滑、供應鏈的重整,都有不小的影響。但另一方面,在中美貿易大戰方熾之際,不少中國台商或把生產基地、供應鏈外移東南亞,或回流台灣避險。據經濟部統計,目前台商回流超過60件,預期投資金額超過新台幣3,000億元,未來更可能提高至5,000億元。 一時之間,中美貿易戰對台灣是利是弊?眾說紛紜。我們嘗試從正反面論點的彙整,再透過本文的分析,理出個頭緒。 根據今周刊(2019.5.15)報導,引用德意志銀行的分析,「一旦貿易戰全面開打的18個月內,美國與中國的GDP成長率將各自跌掉2個百分點,亞洲整體GDP在12個月內可能減少2個百分點。同時,也指出香港、台灣經濟成長的折損最大,分別有3.9個百分點、3個百分點的減少幅度,甚至步入衰退。另外,陸委會前主委林祖嘉教授也指出中美貿易戰會衝擊中美雙方經濟成長,包括台灣在內的四小龍,GDP成長率都將跌破2%,而和台灣為貿易對手國的韓國已在今年(2019)第一季出現GDP負成長。顯然中美貿易大戰的負面效應已然出現。 不過,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孫明德主任卻指出,中國台商將高階產品轉回台灣生產,增加投資金額及工作機會,美國對台灣進口量出現大幅增長,因此,「貿易戰使台灣經濟受利」。 再者,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周鉅原教授的總體模型分析報告也指出,台灣和中國出口品的相似程度高達50%以上,且台灣中間財和零組件的差異性不如消費性產品,一旦美國對中國課徵高關稅,基於中間財相似性的考量,轉單「台灣製造」將是重要的考量方向。因此,根據美方對中方課徵10%稅率的估算,「美國GDP下滑1.06個百點,中國GDP下滑1.05個百分點,台灣的GDP卻可逐勢成長0.47個百分點」。 根據上述分析,中美貿易大戰對台灣經濟影響的利弊很難加以判斷。因此,我們嘗試予以釐清背後的真相。首先,周鉅原教授的模型係建立在美國對中國輸美2,000億產品課徵10%關稅的前提上。但目前關稅已提升至25%,故衝擊程度應更大。其次,周教授的分析,並未考慮貿易戰對中國台商的影響...